行业资讯 分类
必赢游戏app下载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发展--理论发布日期:2023-11-29 浏览次数:

  必赢游戏app下载2月1日,省政府办公厅、省农委、省林业厅、省科顾委主办了以“生态文明与大美龙江”为主题的第五期黑龙江建龙经济论坛。这期论坛是在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重大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为了深入学习贯彻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省“两会”精神,深度解读建设大美龙江,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战略内涵,举办的一次高端主题论坛。

  这期论坛由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担任主讲嘉宾必赢游戏app下载,省环保厅厅长、科顾委委员李平,东北农业大学副校长、科顾委委员秦智伟,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省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研究基地主任刘经伟,省农垦总局海林农场场长、高级经济师李树本等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担任点评嘉宾。嘉宾们的发言颇有见地,他们探讨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对策和路径。现将论坛嘉宾的主要观点摘编如下,供读者学习参考。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使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对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新战略性安排。这种突出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布局”上:第一是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升了生态文明的地位;第二是作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措并举”的工作布局,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由于党的和十八大都没有对“生态文明”作出定义,因此到目前为止,人们都是按照各自的理解在使用“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各种认识之间虽有交流讨论并互有启发,但还没有达成一致。对“生态文明”的理解,总体上可以沿着两种思路来展开:

  第一种思路是沿着“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来展开,把生态文明看作是人类应该和能够达到的最高级别的发展形态。在这个意义上,“生态文明”是一种比较抽象和长远的价值追求,承载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理性思考,是一种“价值理性”。第二种思路是沿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思路来展开,认为我国国家治理的思想方法中,“物质文明”主要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精神文明”主要引导人们内心世界的健康发展,“政治文明”主要促进建立人与人之间正确的社会关系,“生态文明”则侧重于指向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是被作为一种当前可实际应用的治国手段来看待的,即生态文明是一种“工具理性”。

  党的和十八大使用的“生态文明”,根据具体语境,应该认为是在第二种思路上来使用这个概念的,即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途径,是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治国理念和手段来看待的。

  任何统治集团,在治理国家中都会有其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来指导其执政行为,即使在古代各个朝代,也会提出“以农为本,君轻民重”等统治理念。当前,科学发展,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党所秉持的最基本的治国理念,具有广泛的指导性和适用性。如何做到科学发展执政为民?就需要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具体的予以展开和深化,“生态文明”就是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领域内具有共同指导作用的一个重要的治国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将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压力”,促使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前面提到,我国过去的发展具有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特征,可以简称为“环境换取增长”,这种发展方式现在已经基本走到头了,必须实行转变,转到通过加强环境保护而优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上来,可以简称为“环境优化增长”,这种新型的发展方式反映了环境与经济积极互动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正是建设生态文明所要求达到的目标。有人担心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会不会约束和妨碍经济发展?应该说,约束是有,妨碍不会,因为经过长时间的市场经济发展,我国经济系统已经具备了适应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要求的能力,具有积极的调节潜力。

  生态文明建设不等于生态建设,其重心是落在“文明”上的,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意味着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升,更意味着全社会文明行为的普及和提高,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场宏大的保护自然的工程,也是一场持久、深刻和重大的社会改造运动。

  建设生态文明将成为一次新的社会改造运动,这是因为我国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主要是全局性的社会行为出了问题,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的社会“生了病”。在价值观上,全社会还缺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必赢游戏app下载、保护自然的伦理观念。在行为方式上,以邻为壑、转嫁污染、竭泽而渔的行为比较普遍,遵纪守法、承担责任的行为还没有蔚然成风,生态文明水平还不高。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针对这种社会病灶而开的良方,将通过持久的工作而逐步建成一个以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为特征的新社会。

  我国过去的社会改造过程比较强调自上而下的方式和政治领导人作用,即“国家改造社会”的模式。在今天的形势下,建设生态文明应该具有更加综合和灵活的选择,更多地发挥社会力量在建设生态文明、追寻美丽中国梦想中的建设性作用,即“社会改造社会”的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社会的自我调适、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功能,重视持续改进的滚动前进效应,将在创造一个绿色世界的同时也孕育一个绿色的社会。

  党的十八大提出“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这是比较新的命题。可以认为生态产品是满足人类生活和发展需要的各种产品中那些与自然生态要素或生态系统有比较直接关系的产品,如能提供或生产清洁的水和空气的产品、能满足健康生活要求的食品、有利于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服务等。

  可见,生态产品总体上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含义比较清晰同时又有一定弹性,其形态比较灵活,可以是自然生长物,也可以是工业制成品。如果说我们过去所说的“产品”偏重于满足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话,那么生态产品比较偏重于满足健康和生命的需要。二是由于生态系统总体上是公共所有或公共享有的,所以生态产品一般也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这样,生态产品区别于其他产品的一个特点是它们比较适合于集体制造和公共享用,例如如果一个城市的空气污染水平降低了,那么大家都一起享受其成果,因此,很多生态产品适合由政府来“制造”和提供,政府责无旁贷地担负着修复生态、改善环境的责任。

  我国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减弱,主要反映在社会所享受到的生态产品总量减少,改善生态和环境的成本上升。一是清洁水源受到威胁。部分地表水水质污染较重,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二是清洁空气望眼欲穿。我国城市群出现了煤烟型与机动车尾气污染共存的复合型污染,部分区域环境质量呈恶化趋势,光化学烟雾、大气灰霾和酸沉降污染频繁发生。三是环境噪声不堪其扰,一些城市区域噪声超标,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群众反映强烈。四是食品安全潜伏隐患,污水灌溉污染耕地,固体废弃物堆存和毁田,由土壤污染派生的食品、蔬菜安全存在隐患。五是农村环境趋于恶化。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趋势加剧,农村的污染又进一步影响了食品安全。

  党的十八大提出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第一是为了增强党的执政能力。这么多年来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是在不断提高和增强的,但也还面临着很多新挑战,如在生态环保方面,我国的综合能力还不够高,还是一个小国、弱国。所以,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第二是为了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随着传统发展方式下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生态系统逐渐支撑不住了,功能退化,元气大伤,好的生态系统被大量消耗,大江大河都被污染,更加脆弱的生态系统也被用来承载高强度经济活动,很多生态系统不堪重负,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大幅下降,因此必须及时恢复和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第三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幸福感。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是肯定的、认可的,但对生态环境退化的感受也是真实的、不满的。目前,群众痛苦指数最高的指标,恐怕除了堵车就是空气质量了。所以向老百姓提供更多更稳定的生态产品和服务,是提高人民幸福感的重点环节。

  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制度是指在全社会制定或形成的一切有利于支持、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引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规定和准则的总和,其表现形式有正式制度(原则、法律、规章、条例等)和非正式制度(伦理、道德、习俗、惯例等)。

  可见,生态文明制度是通过“硬”、“软”两个途径对人们在生态文明方面的行为进行调整,以达到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目的。通常人们多认为“制度”是硬性规定,但实际上,在调节人们行为的各种因素中,那些刻在人们心中、成为人的价值观念的“软性”规则,往往起到更坚定、更持久的作用,这也是我国在治国理政中十分强调“以德治国”的原因。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具有深刻意义。第一,制度建设代表了生态文明的“软实力”。生态文明建设不等于生态建设。文明本身侧重于指人类行为,制度正是对人类行为的调节器。理论上讲,我们靠“砸钱”也能搞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来,但如果没有同步实现人的素质和制度水平的提高和进步,那么即使生态环境质量有所好转,也不等于生态文明水平就提高了。第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很大的“制度红利”。我国目前的生态文明水平还不高,主要原因是缺乏基本的生态文明制度来调节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在目前阶段,通过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不花费大量的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就能产生很大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这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红利”。第三,建设生态文明需要长期稳定的制度保障。为了不使建设生态文明因领导人的更换而出现中断或反复,必须建立持久有效的制度保障,正如十八大指出的“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建立科学的决策和责任制度,这包括综合评价、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空间规划、责任追究等;第二类是建立有效的执行和管理制度,包括管理制度、有偿使用、赔偿补偿、市场交易、执法监管等;第三类是建立内化的道德和自律制度,包括宣传教育、生态意识、合理消费、良好风气等。这三类任务互相支撑、协调推进,共同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方向,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完善科学决策制度,提高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政治领导力。加强对重大规划和发展项目进行科学的和有广泛社会参与的环境影响评价。建立中央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必赢游戏app下载,加快资源环境部门的“大部门制”改革,增加资源环境主管部门在经济发展决策中的话语权。增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资源环保的立法监督问责职能。改革党政干部考核任用制度,加大中央对地方资源环境问题的问责力度。

  二是强化法治管理制度,提高生态文明制度和决策的执行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立法,特别是地方人大要加快出台地方条例。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推动现有各种法律的“生态化”调整。配套加强资源环境等部门的执法力量和软硬条件,提高执法水平。加大司法力量对建设“两型社会”的保障作用。扩大环境经济政策的研究制定,试行排污费改税试点,启动扩大资源税征税范围试点(将征收对象扩大到非矿产资源,尤其要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和战略性资源课以重税,将水、森林、草场、耕地纳入资源税征收范围),提高资源税率。

  三是形成道德文化制度,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自觉行动能力。将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执政观、政绩观。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形成“保护环境引以为荣”的道德风气。把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培育公众的现代环境公益意识和环境权利意识,逐步形成“利益相关,匹夫有责”的社会主流风气。繁荣环境公益文化创作,承担引领社会意识、推动社会进步的职责。将公民环境权明确地确立在宪法中,加大公众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力度。创建绿色消费文化,建立生态消费意识。

  资源环境问题单靠自身去进行补救性的治理和修复工作是远远不能解决的,还主要靠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根本性的调整。黑龙江是生态大省,相信将来一定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